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2024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绿色制造体系“枝繁叶茂”。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今年1-2月,全市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8.2%,以旧换新等一揽子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汽车零部件、电动自行车企业生产旺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2%;新能源产业中储能行业延续良好生产态势,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7%。
绿色屏障筑牢。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位推动林长制深化落实,积极推进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制定国土人工绿化“1+7”导则,充分挖掘造林潜力,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9.1%,森林覆盖率45.51%,林木绿化率51.27%。中心城区70多处公园星罗棋布,城市绿地面积达4.75万亩,公园绿地面积1.5万亩,可谓“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都是六安的亮丽名片。
环境要素保障。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作用,改革推动生态环境项目化治理,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做好全市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工作,严把准入门槛,建立招商项目环境准入预审机制,发挥排污许可制作用,强化与发改、自然规划等部门统筹协调,对不符合规划、分区管控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截至目前,市本级共审批迎驾贡酒数字化酿造及副产物循环化利用项目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14个,指导企业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62个,涉及项目总投资约112亿元。
原标题:六安市打好组合拳 激发绿色发展动能
关键词:
绿色生产,废气处理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